央企“退房令”为何失灵,2010年国资委曾发布公文,要求多数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当时被板子打中的央企多达78家。时近7年,央企并没有在楼市偃旗息鼓,反而似乎愈发活跃。
央企“退房令”为何失灵?到底是“退房令”有问题,还是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监管失灵?当年央企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是在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热、暴利横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需要。虽然多数企业不是主业,但获得的利益和产生的效益比主业还要好,因此不能轻易放弃。而国资委在很短时间内出台“退房令”,主要是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需要,效果会是如何,当初可能就没考虑那么多了。
“退房令”出台以后,国资委和一些涉房央企本是想认真执行的,多家央企提出了转让房地产业务的计划,且进行了公开挂牌转让。但由于种种原因,转让成功的企业非常有限,有些央企甚至把转让价格放在了1元,也没有能够转让成功。原因就在于,资产与负债并不对等,没有人愿意接手这些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也正是因为转让效果不理想,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央企的退出热情。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
国企改革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序,通过改革清理非主业、经营性的房地产业务,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操作不规范、暗箱操作等方面问题的可能性更小,也更有利于其他投资者接盘。央企“退房令”为何失灵,即便要执行“退房令”,也应当与国企改革相协调,用改革的方式将“退房令”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