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路漫漫,努力+帮扶方能闯出一片天,2007年,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的杨昌林,27岁;内江市市中区凤鸣乡王板桥村的任芮奇,17岁;两位素未谋面的农村青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却都在这一年,**发生了转变。
这一年,结束外出打工生活的杨昌林,带着打工积攒下来的十来万元,返回海拔2600多米的大窝村,搞起了高山**材种植;任芮奇,也**外出打工,与此前卖烧烤、摆地摊、当保安、搞推销的日子**诀别,回到家乡王板桥村养起了黄鳝、泥鳅,同样开始了自主创业。
如今,杨昌林,36岁,发展**材种植面积超2万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辐射带动山区农户增收致富达1.6万户;任芮奇,26岁,他从当年的一口网箱泥鳅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亩种植基地,还成立了四川新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年利润达300万元。
农村青年创业难不难?两人都肯定地说:“难!充满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有涉及到政策的制度层面,也有传统的社会偏见,还有农村的落后基建,甚至是不可控的气候,这些都使得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难。那么,他们为什么返乡?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们投身到父辈们认为“越种越穷”事业来?而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收获了今日的成绩?
事实上,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升温,2015年开始,我省各地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 “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服务等扶持政策陆续上马,返乡创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农村青年的创业积极性也逐年提高,甚至于丝毫不差于城市青年,用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讲就是,“只要你愿意干,我们就有政策帮。”
“农村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每个青年努力一点儿、政策帮扶一点儿,加起来就是一片新天地。同时,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意义重大,前景广阔,更加值得期待。”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