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猪倌”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退学经商,又弃商从农,当“猪倌”终日与猪为伍,这在平常人看来可能是奇闻怪谈,但重庆市忠县双桂镇农桥村的马刘洋却将这条“出格”的道路走得****。
他曾是四川外语学院学生会会长,因重病意外退学,几经周折后,他开始回乡创业创办特种野猪养殖场,10年间不仅成了重庆市特种野猪养殖的**人物,还成立了合作社,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近日,这个80后“猪倌”被提名2016年度感动重庆人物。
回忆起退学创业的缘由,马刘洋说是因为人生和他开了场玩笑。2000年,18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外语学院,后又当了院学生会会长。入学仅半年,一场突发性心脏病将他送进手术室,为了给他*病,父母花掉大笔积蓄。康复后,他几经思考,*终决定退学创业,减轻家人负担。
退学后,马刘洋先后从事过不同行业,也创办过互联网公司。在一次聚会上他初次尝到朋友从北方带回的野猪肉,发现野猪肉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很受朋友喜欢。经调查他了解到,野猪不仅售价高,好养活,而且重庆市场上几乎没有野猪肉产品。2007年,马刘洋毅然转让了**中的公司,弃商从农,走上了“猪倌”之路。
养野猪在农村可是个新鲜事儿,普通肉猪价格每头在千余元左右,而野猪的价格每头可卖到三四千元。村民们看在眼里,也都跃跃欲试,可苦于没有技术和销售渠道。合作社成立以后,马刘洋考虑到村民们的顾虑,决定采用“合作社+农户+第三方”的发展模式,先将猪仔赊给社员喂养,而且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打针喂药,这样不仅*大限度的降低社员的养殖风险,也能降低合作社的养殖难度。
在发展的同时,马刘洋也将猪太郎合作社打造成了务工返乡人员的创业孵化基地。帮扶务工返乡人员实现就业创业,目前已涉及到花卉、药材、经济果林、土地流转等多个领域。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共计培训2600余人次,实现销售产值1300多万元,先后指导建设规模化养殖场12个,带动了800多名人员就业,实现了特色养殖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和农民增产增收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