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对如何组建创业团队缺乏结构思维
这也多少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在学校里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我们三个也都很少参与团队性的体育活动比赛,比如篮球足球,选择的都是单打或对打的项目;2、家里父母都是老师,老师在学校里不比在企业需要更强的组织协作,所以家庭也很难在团队思维上给予提前的训练与帮助。
二、没认识到组建团队的经济学基础
组建团队要想**,就要符合经济学基础:优中选优。关于这一点,李学凌也讲了一段话,他说,若再让他重来创业,他会花70%的时间找***的人。
创业面临着许多未知数,挑战这些未知,需要大智大勇者,若没有一支心智健全、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团队,有时一个小浪打过来,船就快翻了,只剩下一个勇敢的船长是不够的,大副、二副、水手长、轮机长,都得靠谱。
我们家的三个创业者,以我老公的创业团队*为成熟,他们是从国企拉了一支包括研发、市场在内的七八个人的团队出来,彼此在一起合作过七八年,知根知底,都是有家有口的人,敢于冒险,但也行事稳健,有行业经验,有职业素养,不像年轻人那么毛躁沉不住气。所以,他们创业十年,慢慢的做大了,但若想进一步做强做大,还得突破团队的结构思维,(优化)组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团队,他们原有的团队结构是稳定的,但纵向看,还没有形成梯队,这就缺乏发展的后劲。
所以看待团队结构,既要做静态的横向剖析(解决短期团队人才结构问题),也要多做纵向的动态规划(解决长期人才储备问题)。
周奕是研二就开始创业,且当时教授创业的书何其之少,几个毛头小子就开始创业了,那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啊,雷军都差点没活过来,周奕纵然是大家眼中的软件天才,但好铁也打不出几个。现在的他谈起当年创业,已经意识到:团队里有多么不靠谱的人,把靠谱的人的精力都耗光了,那还能做正事。他现在在硅谷创业,只有一个创业伙伴,但伙伴非常靠谱,加上一些兼职的合作者,他们就敢做高频时钟芯片。
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也是吃了组建团队的亏,用了一批远比自己弱的人,忘了自己选爱人、选客户都是自己佩服的人,选了一批自己看不上的团队伙伴,因为看不上,所以用着用着就不耐烦——不仅解决不了关键问题,还带来了内耗,严重降低了做事的效率,打击人的信心。
所以,在我看来,创业者创业之前,需要修炼做事的方向感(战略层面)、做事的系统思维/结构思维,还需要修炼做事的节奏(战术/执行力)。要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这样才能从*核心的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入手,打好手中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