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于佩尔:一场“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表演

2017-06-20来源 : 互联网

6月14日晚上,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上,6次返场回到台上,回应台下观众不肯停下的掌声。在此前的1个小时10分钟里,这位被称为“**级”的64岁法国女演员,在台上为观众朗读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自传小说《情人》节选。

身材消瘦娇小的于佩尔走上舞台,穿着白色连衣裙和银色粗跟高跟鞋,与她一贯扮演的角色气质相符,清冷而缄默。这次,于佩尔在台上的角色是“朗读者”。但是,在朗读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位17岁就登台的演员,作为一名“表演者”的底色。

可以说,这一场“朗读”就是一场声音的表演。虽然表演这个词,通常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但于佩尔的表演却更像一台“外科手术”。它用的“工具”有限—— 只有声音、神态和少数肢体动作;它发挥的空间有限——舞台上只有一把藤椅、一杯水和一个架着文稿的谱架。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于佩尔“出手”的**。她不差毫厘地将文字中的情绪解剖出来,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比如,一句话读罢,她悄悄地加上了一声鼻息;再比如,小说中写到的每一处人物的笑声,她都真的 “笑出了声”,每一声都笑得不一样;再比如,她用急促、绵长又略带嘶哑的声调,再现了杜拉斯笔下那个装着百叶窗的、溽热幽暗的房间里,滋生的情欲桥段。

更**的是那一行眼泪——在故事的**之处,法国少女坐上了从法属殖民地西贡回法国的邮轮。邮轮离港的时候,她又见到了那台黑色轿车。尽管没有露面,但她知道,他来送她了,她的情人,一位中国富商少爷。这应该是此生*后一面了。邮轮在夜晚黯蓝的大海上行驶,船上传来肖邦的圆舞曲。此刻,少女的情绪突然迸发, “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上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只是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此时,于佩尔哼唱一段圆舞曲,一行眼泪流下,挂在鼻翼一侧,灯光照射下,泛着淡淡银光。

直到故事讲完——战后许多年过去了,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于佩尔坐回了那张藤椅上,表演行云流水般地结束,旁边的那一杯水自始至终没有被动过。

台下的观众不知道,如此**的表演,在幕后是如何锻造出来的。但是在纪录片《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又名:《游戏人生》)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头绪。纪录片导演跟拍了2000年一整年于佩尔的工作状态。2000年6月,于佩尔主演的舞台剧《美狄亚》在法国阿维尼翁*演。演出前,于佩尔在舞台上挥舞双臂、念念有词地画圈踱步。而此前在化妆室演练台词时,念到凄厉之处,于佩尔一手抵在墙上尖叫起来。随后,又滚到一旁的沙发上哭喊着。但是,演出正式开演***分钟,于佩尔却显得十分放松,哼着小曲在后台看报纸。

于佩尔对于表演有哲学家般的思考。“你可以保持自我,或成为别人,身处这里或那里。你可以四处散步,出现或者消失,提出合适的问题,那些我关心的问题。你可以扮演一个好人,然后展现他坏的一面,或者表现强人软弱的一面,或者在剧院里做上述游戏。”于佩尔在纪录片中自述。

标签: 朗读者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