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劝彝族苗族自*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县之一,辖9个镇、5个乡,地处滇中北部,自*县人民**所在地屏山镇,位于县境西南端、掌鸠河西岸的秀屏山下,海拔1679米。
禄劝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河流有掌鸠河,普渡河。年均温15.6℃,年降水量968.4毫米。禄劝县主要矿藏资源有铁、硫、磷。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省板栗生产基地。禄劝县名胜古迹有三台山石刻、彝文摩崖錾字岩、乌蒙轿子雪山**自然风景保护区等。
2010年,禄劝县常住人口为396404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3.2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2011年,禄劝县完成生产总值(GDP)386853万元。其中:**产业完成增加值12594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628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46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6︰27.5︰39.9。风俗民情编辑特色美食
清炖乌骨鸡黄焖乌骨鸡蘸水乌骨鸡薄荷鲶鱼韭菜鳝鱼“烧盐”氽鱼“石蚌跳海千张肉,“油缸肉”农家肝生“懒豆腐”油酥阴包谷香辣荞酥“山花浪漫”芥沫松茸香辣松茸土司礼仪乐土司礼仪乐原为境内彝族土司府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乐曲,每个土司府都有各自的乐曲谱本,并在谱本上加盖彝文**或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土司府礼仪乐》谱本以工尺谱记录乐曲,由于曲谱功能不足,不能准确反映乐曲的节奏韵律,乐工必须背熟字谱,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演奏,因此,乐曲和演奏技巧的传承,只能靠师收徒、父传子的方式“口传心受”。这就造成同一曲目,由于不同的师傅,不同的演奏班子,乐曲风格不尽相同的特点。
土司府的乐班一般由12~24人组成,以笛子、唢呐、过山号、葫芦笙等吹奏乐器为主,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辅。小葫芦笙舞
小葫芦笙舞流行于县境西北部的汤郎、皎西两乡傈僳族群众间的自娱性集体舞,以小葫芦笙为伴奏乐器,故称。小葫芦笙舞一般在喜庆之夜表演,且一跳即通宵达旦。上场人数不限,舞蹈形式与跌脚舞相似,有一脚、前后两脚、三脚、四脚、六脚、七脚、八脚穿花等,中间穿插部分反映劳动场景和生活内容的摹仿性舞蹈如“甩荞棒”、“打荞子”、“刀耕*种”、“赶街”、“吃饭”、“蜜蜂采花”、“蜻蜓戏水”、“斑鸠吃水”等。与跌脚舞相比,小葫芦笙舞音乐细腻,舞姿柔和,脚法富于韧性和绵感,上身倾斜度和左右摆动幅度大。芦笙舞
因其伴奏乐器是芦笙故称,芦笙舞是境内苗族群众在喜庆的日子里表演的自娱性集体舞,尤其是男婚女嫁的场合中更是必不可少。芦笙舞有礼仪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两大类。礼仪性舞蹈如迎客舞等,动作规范,套路严格,不得随意发挥;自娱性舞蹈的参加人数、动作都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求步法与音乐节奏吻合,绝大多数苗族群众都能随乐起舞。10风景名胜编辑乌蒙轿子雪山
禄劝县东部的乌蒙轿子雪山,1989年经昆明市**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1993年列为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凤氏古城
凤家城遗址位于屏山镇克梯办事处咪达拉村北侧的三台山顶,古城堡为粗条石垒砌,城墙厚1.5m,残留段*高2m,周长360m,内径南北向118m,东西向102m,为坐北向南并呈台降的四重院。
錾字岩摩崖石刻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两方汉文石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事实真实可靠,在许多问题上比《明史土司传》、《土官底薄》、《云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禄劝县志》等书详备。彝文石刻与上述二石刻并列,宽2m,高82cm,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了罗婺部(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同为*古老的彝文碑记。